一、堅持“精細化”監管,規范發展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要求載入社會組織章程,保證社會組織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和鮮明價值導向。將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滲入成立、年檢、評估、信用建設、章程核準等日常登記管理全過程,實行常態化管理。持續開展“兩個覆蓋”專項行動,全市社會組織黨組織應建盡建。二是堅持雙重管理。加強與業務主管單位的溝通聯系,壓實業務主管單位工作責任。三是嚴格登記審查。強化對發起人、擬任負責人資格審查,依法規范社會組織名稱、核準章程,嚴格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社會組織兼任審批備案程序。四是強化誠信自律。堅持開展社會組織開辦資金捐資承諾、社會組織黨建承諾、社會組織自律承諾等誠信“三項承諾”。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系統,及時歸集社會組織法人基礎信用數據,做好“雙公示”。加強對社會組織負責人登記備案的審查,推進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五是加強執法監督。按照“督促注銷一批,整改規范一批、撤銷登記一批”的思路,對不參加年檢、活動不正常的社會組織實施清理整頓,給予17家社會組織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凈化社會組織生存發展空間。
二、堅持“項目化”統籌,創新治理
一是實施“社會組織+網格”行動。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探索建立“社會組織+網格”常態化工作機制,投入85萬元在寶城社區打造“三社聯動”省級試點,全面推進社工站建設三年行動。寧國市籌建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統籌社工、志愿者、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二是實施“社會組織+能力”行動。不斷拓寬社會組織培育路徑,舉辦社會組織負責人能力提升培訓班,引領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和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廣泛參與社區服務、養老服務、救災救助、困難幫扶等社會治理領域,全方位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能力。三是實施“社會組織+治理”行動。重點培育和扶持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了政府職能有益補充的作用。市律師協會深入開展“雙聯”、“雙進”活動,在732個村居(社區)建立了律師聯系點,發放各類宣傳資料7000余份,舉辦講座60多場,共受理、處理各類案件4000多件,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三、堅持“組合拳”出擊,共建共治
一是以聯防聯控促兩戰雙贏。整合社會力量資源,深入鄉鎮、街道廣泛動員全市社會組織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自律功能,與其它社會力量共同織密一張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和推動復工復產的和諧安全網絡。全市累計1500多家社會組織眾志成城,齊心抗疫防汛,捐贈款物近千萬。二是以融合協作促聯動效應。積極推動項目下沉、重心下移,以實現融合聯動,為社會組織協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新活力。市自駕車志愿者協會深入街道、社區,配合執法部門規范亂停亂放開展飛線治理。市家庭教育協會開展的家庭教育講座直播月活動,總點擊播放量超過66萬人次。三是以機制創新促平安建設。不斷推進市、縣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和公益創投持續開展,志愿服務組織水平有效提升。積極籌建市級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加強社會組織活動陣地建設。
四、堅持“一盤棋”推動,放大效應
一是在考核機制上尋突破。市、區(縣市)兩級聯動,通過開展社會組織年檢、等級評估等,營造“比學趕超”氛圍。將社會組織評估等級作為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條件,進一步規范社會組織發展。二是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注重修煉內功,加速構筑品牌矩陣。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兒童服務站-公益小課堂”、市青年志愿者愛心車隊“303綜合便民服務”,市自駕車志愿者協會“車管家”綜合服務,寧國市義工聯合會“怡養家園”等品牌,獲國家、省、市各級志愿服務項目獎項。三是在發揮效應上做文章。市民政局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文明創建、應急救災救援等中心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市茶葉協會、禽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參與“百社進百村”專項行動,與結對村簽訂共建協議,開展“村社共建”助力鄉村振興。宣城市社會組織聯合會等組織幫扶新疆皮山縣對口援助20萬元,被評為安徽省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市社會組織通過“百社進百村”、“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微孝圓夢、情暖夕陽”等活動,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共投入資金2100余萬元,受益貧困群眾5.1萬余人。開展入戶走訪、文明宣傳、交通勸導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人數達10余萬人。